首页学院概况行政机构教学机构招生就业学生工作资料下载西美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薛伍利:紫阳民歌采风散记
 

一直有个愿望,想对陕南民歌尤其是紫阳民歌做一些深入的探究,十年前与张涛、伍和惠、戴磊一道对著名紫阳民歌传承人何耀礼(已故)采录过部分歌曲,尽管何老味道十足的演唱记忆犹新,但对紫阳民歌而言,也只是蜻蜓点水,实在是意犹未尽。加之紫阳籍音乐家陈碧姗老友几年前不幸去世,苦于无人指点,故以后再无机缘去领略紫阳民歌。去年,西安美术学院与紫阳县达成扶贫对接,我们音乐教学部接到的任务是对紫阳民歌进行梳理研究和开发推广,对我而言,这个消息无疑令人兴奋。

去年九月初,由党委书记王家春带队,工会张明生主席、王宁女士以及音乐教学部马昌伟、郝春峰等几位同事一行多人来到茶乡紫阳,开始对紫阳民歌的进一步了解。

紫阳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东为汉滨区、岚皋县,西为镇巴县,南为四川省城口县、万源县,北为汉阴县。紫阳县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端(号紫阳)得名。夏为古梁州之域,商代属庸国,春秋属巴,战国后期属楚之汉中郡,战国末期,秦灭巴、楚,汉水流域俱归于秦。

紫阳县境内万山重叠,古有"岩邑"之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构成"三山两谷一川"的基本轮廓:汉江由西至东横贯全境,任河由南向北纵流入汉江,两条河谷将全县分割为东南部大巴山区、西南部米仓山区、北部凤凰山区及其东部的蒿坪河川道。

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周南"和"召南"部分25首歌谣的流传地主要就在包括紫阳在内的汉水上游,紫阳民歌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伴随着人们种种生活习俗的形成发展而逐渐成熟,于明清达到鼎盛。

这次到紫阳,举行了一个仪式,王书记为紫阳县赠送了我院教师的部分画作和书法作品,同时安排我们音乐组与紫阳民歌协会对接,介绍了民歌协会的负责人权春国老师以及唐文生主任。权春国是紫阳资深文艺单位领导,出身汉调二黄剧团演员,六十岁左右,浓眉方脸,热情阳光,用权老师自己的话说,他就是典型的汉江船工性格,紫阳话非常地道,腊肉鱼米气息拂面而来。唐文生主任四十多岁,感觉为民歌操持过多,责任重大,挺英俊的脸庞似乎不太会笑了,但随口唱几句,高腔地道,韵味浓郁。

会后专门在与紫阳民歌人士的交流活动中,有几位民歌协会的年轻歌手认真演唱了几首小调民歌,唐主任也唱了一首地道的山歌,其间一位同行评论说:“紫阳民歌简单,就四个音嘛。”我一时语塞,继续邀请歌手们再唱几首,我以为这便是民间与学院派的碰撞所致。程晓玲演唱的几首紫阳风格创作歌曲印象很深,程老师乐感一流,嗓音甜美,四十多岁灵秀端庄,在紫阳绝对是明星,会后在街上突然就有路人指着程老师说:“歌星,歌星!”。

今年三月份开学后,与工会张明生主席、王宁女士以及马昌伟、郝春峰二位老师再次前往紫阳。本次任务除了采风外,还要交接我们改编创作的两首歌曲。从西安到紫阳的高速路上,张主席与我同车,儒雅斯文,学识渊博,书法也俊秀,同时关心社会动态,人民疾苦,是位优秀的文化型领导,我们就国内外动态形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有激烈的思想观点碰撞,如此,感觉时间不长便到了紫阳。

紫阳县城坐落在半山腰,在对面看,至上而下像一幅立体画,街道和房顶都是油光的小石板,名副其实的山城。宋代欧阳修有诗云:“山头婆娑弄明月,九域尘土悲人寰。吹笙饮酒紫阳家,紫阳真人驾云车。空山流水空流花,飘然已去凌青霞。下看区区郊与岛,萤飞露湿吟秋草。”

开春时分,正是油菜花怒放的季节,一片片黄灿灿的油菜花令人神清气爽、心情明朗。第二天上午参加会议,将我改编的紫阳民歌《送饭调》以及郝春峰老师作曲的《紫阳,我热恋的故乡》一并交付县里,并对改编创作的心得认识进行汇报。随后我们再次与紫阳民歌人士相聚,一起来到紫阳民歌传承人何耀信(何耀礼之弟)家的农家乐院子,紫阳民歌传承人夏清华老师也得空到来,席间何耀信演唱了《郎在对门唱山歌》,让人再次回想起何耀礼老先生,十年前还是原来这个院子这个地点,何耀礼老先生为我们演唱了很多极富韵味的紫阳民歌,如今老先生已过世好几年,物是人非,不禁令人唏嘘不已。夏清华老师演唱了《打仙桃》、《郎在对门唱山歌》、《汉江号子》等几首民歌,声如洪钟,穿透力强,具有明显的学院化特征,方言演唱地道,在一些音符旋法中透出对紫阳民歌的谙熟。言谈之间,夏老师对大家耳熟能详的学院化“民族唱法”给以高度的评价。夏老师的观点与我在陕北诸县遇到的民歌声乐老师观点基本相似,都对学院化美声唱法充满向往,并且不遗余力带学生传授演唱技艺。还有两位紫阳民歌协会的年轻歌手,似乎对紫阳民歌不熟悉,唱了《送饭调》和一首紫阳风创作歌曲,声乐学生腔明显,音准问题尚待解决,学习紫阳民歌的路程还很长,衷心希望他们有一个美好的前途。

明清两代,由于战乱和灾荒,造成陕南(包括今汉中、安康、商州三市)人口大量死亡和迁徙,以至大批田地荒芜,经济衰落。大批外地流民或因受灾逃生;或因躲避过重的赋税;或因人多地窄,无地可种;或因被朝廷夺去土地;自发流入拥有大量无主荒地的陕南山区。此外,也有一些外地人因经商先客居后入籍,或为官任满定居,或从军退伍落户,而移民陕南。同时,朝廷采取有组织的移民垦荒屯田的政策,强制人稠地窄地区和南方富庶地区的大批农民迁入陕南垦荒,即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陕西"。

紫阳移入的客民"以鄂、川、湘、皖人居多,赣、豫、闽、粤人次之。" 据民歌协会权老师和罗主任介绍,当下的紫阳民歌,在与四川山水相连,四川移民比较集中的南部高山区,高亢明亮、拖腔悠长、尾音下滑的紫阳山歌号子、山歌调子,具有浓郁四川民歌特色。小调多集中在汉江流域的汉城、焕古滩、城关镇、洞河镇一线,这里交通便利,农业灌溉条件较好,商业繁荣,正是两湖、江西、安徽、福建、广东移民的聚居地,特别是在汉江沿岸的各个集镇,聚居着大批来此经商的两湖及江南商贾的后裔,所传唱的小调歌词,相当一部分都反映了市民生活情调,具有音调平和、旋律优美、柔丽婉转的南方音乐特点,与用假嗓演唱的高亢明亮、音域宽广的山歌号子、山歌调子形成鲜明对比。以紫阳民歌为典型代表的陕南民歌这种"北地南腔"、"南北融汇"特点的形成,应当说与历史上的移民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五月初,我与同事郝春峰、吴成以及学生郝桂清去紫阳采风,郝老师还带了一位来自甘肃的年轻词作者,说是某院校学声乐出身。高速路上,这哥儿们一直在用手机播放大妈广场跳舞曲,口里不停叫好,我脑海里就一直是那些楼下大妈投入跳舞的画面,几曲过后,我说:“歇会儿,歇会儿,把音乐关了吧!”音乐关了,这哥儿们说:“薛老师平时不喜欢听音乐啊?我有一位很牛的朋友一开车必须放音乐。”我说:“也听,但只听好的音乐”。一会儿,这哥儿们又开始播放类似的歌儿,我说:“关了吧,不要一会儿把我整的车开沟里。”他说:“这是美国音乐啊!”我说:“美国的音乐也关了吧,安全第一。”好不容易到了紫阳,已是晚上十一时。

在我一再坚持要去农村采风的情况下,我们请权春国老师和唐文生主任协助,联系好一位据说很地道的农民歌手,而且他的父亲也是一位当地著名的歌师。一大早,我们在唐主任的带领下,从紫阳出发驱车向南,峰回路转,两侧山高坡陡,沿着权河的窄路,盘旋了一个多小时后,到达目的地——紫阳县高雄镇双柳村。

放眼望去,河的对面风景宜人,云雾缭绕,河流萦绕的半岛之上有一户人家在繁茂的树木之间隐约可见,河上搭着一根三十余米的水管与公路连接,走近一看原来是独木桥。唐主任指着对岸说,就是这家,率先登过了独木桥。桥很高,水也不小,走在上面有些害怕。台上站着一人,这就是我们要采访的紫阳民歌传承人范德顺。范老师55岁,中等身材,慈眉善目,讲话声调很高,农闲时也到县城的工地上去做建筑工,爱人叶永菊,同龄本村人,一儿一女都在外工作。范老师说,他们家原在大山后面,后来他才在这个半岛落脚。农闲时节,继承父亲范承柏做道场唱孝歌的行当,整夜整夜的唱,会唱的歌很多,演唱功力也可想而知。

大家围坐在院落喝茶聊歌,在唐文生的引导介绍下,范德顺随兴唱了一首山歌,嗓音微沙的高腔响彻河沟,甩腔拽腔丰富,音准控制精准无误,演唱随心所欲、游刃有余,我再次感受到初次听何耀礼演唱紫阳民歌时的惊喜。郝春风老师说:“唱的还挺好嘛,你给我讲讲是怎么发声的?”,我环顾四周,找吴成、郝桂清,准备录音器材以及笔记。

由于水声太大,我建议到院子背后的庄稼地里去录,在录制的过程中范德顺的父亲范承柏也来到现场,范承柏今年七十五岁,精神焕发,看起来像六十五岁的样子,是周边做道场唱孝歌的著名歌师,范德顺从小听学父亲唱歌长大,也成了歌师。

在录音时,写歌词那哥儿们不停在说话,我不得不中止录制,要求大家静音手机,不可说话。于是,后面的录音便进行得很顺利。统计了一下,一共录制了十七首,曲目如下:

1、《昨夜约郎郎没来》(山歌  范德顺 演唱)

2、《五更月亮》(山歌  范德顺 演唱)

3、《十杯酒》(山歌  范德顺 演唱)

4、《摇仙桃》(山歌  范承柏 唐文生 演唱)

5、《打对台》(山歌  范承柏 唐文生 演唱)

6、 号子

《喊山号子》(唐文生 演唱)

《九连环号子》(唐文生 演唱)

《开路号子》(唐文生 演唱)

7、《一对对鸦雀》(范承柏 演唱)

8、《郎在对门唱山歌》(范承柏 范德顺 唐文生 演唱)

9、《通山歌》(范承柏 演唱)

10、《想姐想的上山坡》(通山歌 范德顺 唐文生 演唱)

11、《打缸醋》(范承柏 演唱)

12、《日月》(范承柏 演唱)

13、《幺姑子十八春》(小调  范德顺 演唱)

14、《孝歌》(小调  范德顺 演唱)

15、《道歌》(小调  范承柏 演唱)

16、《三归一》(道歌小调  范承柏 演唱)

17、《花鼓子》(范承柏 演唱)

录制过程中,郝桂清是我的好帮手,麻利的完成了我交给的所有任务。一会儿,天空飘起濛濛细雨,大家赶紧收工,刚好也到了午饭时间,范德顺的爱人为我们准备了一桌腊味十足的紫阳菜,好吃自不用说。

饭后,唐主任急着回县城开会,我们也害怕下雨,于是一道离开范德顺家准备回紫阳。谢过老范家,刚下到独木桥,只听见写词那哥儿们“唻,唻唻,唻唻,唻唻,唻唻,唻唻,唻,小白杨啊小白杨”,一曲美声《小白杨》响彻权河道,郝桂清看着我说:“尊重民歌、尊重地方、尊重文化!”我拍了一下他的头说:“吴成老师没有白教你!”。过了独木桥上到公路边,吴成老师向对岸的范德顺家,摆了个妖娆的告别手势,我顺手拍了下来,把我们这次紫阳采风之行定格成了永久的画面。

2018.5.29于西安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中国·陕西

联系电话:029-83816776

联系地址: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南路53号

邮       编:710600

版权声明: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版权所有

陕ICP备 :05010976号-1

弘 美 厚 德 , 借 古 开 今

Hong mei thick DE ,Borrow ancient open today